据公安部数据,2023年,全国公安经侦部门共破获伪造信用卡,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妨害信用卡管理,信用卡诈骗、套现类非法经营等犯罪案件近5000起,涉案金额超百亿元。今年以来,监管层面坚持依法严打方针,同时联合各方引导公众强化风险意识,切实维护用卡安全。近期,"银数观卡"通过梳理各类媒体渠道及官方平台信息,汇总整理了多种新型信用卡相关风险案例,为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也希望消费者提高警惕。
01 "补办信用卡"盗刷
近期出现了集"重制、盗刷、销赃"为一体的新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模式,针对芯片信用卡存在的新风险作出了警示。日常生活中,各大银行为了方便客户,通常会对信用卡挂失或补发提供线上快捷服务。这些便民服务成为了不法分子眼中可以钻的空子。
通常情况下,银行客服人员在为客户办理电话补卡业务时,会在持卡人办卡时设置好的密码安全保护问题中随机抽取数个,要求来电方正确回答以验证其身份,只有通过了身份验证才能进一步办理后续业务。但不法分子通过叠加多重手段,绕过各道安全防线。
首先,通过"黑灰产"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号、手机号,及一串6位数字的密码。随后,通过信号屏蔽、短信轰炸、呼叫转移等方式,冒充卡主身份联系营业厅进行各种操作。同时,为了让卡主忽略或收不到银行的短信提醒,不法分子先冒充卡主身份,拨打通信运营商电话,开通短信屏蔽功能,或者购买短信轰炸服务,把银行提醒信息淹没在垃圾短信里。
02 信用卡套现涉传销
形式多样的信用卡套现行为长期存在,但伴随着技术手段不断变化,近期出现的一些信用卡套现案例具有花样多、金额大、人员广等特点。
例如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非法APP实施信用卡套现,在APP中虚构一个消费场景报送给银行,银行误以为是真实消费,遂将"消费"金额拨付给"商户",而这些商户实际上是与该APP捆绑的公司,公司收到银行打来的钱后,扣除一定的费率后打给客户,由此实现信用卡套现。
POS机套现也出现了新"套路",POS机代理商通过社交媒体广告、邮箱群发、路边蹲点等方式推销POS机。同时推出办多台POS机送电动车、免费送流量费等活动吸引持卡人。但部分行为已明确涉及传销,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03 机票酒店代订陷阱
随着近期国际国内旅行的快速恢复,部分消费者在预订机票、酒店时遭遇了"代订"陷阱。若在各类二手交易平台或社交平台搜索"机票代订""酒店代订"相关的关键词,可以看到"3折起"、"全网最低价"等以低价吸引眼球的产品。
据媒体报道,"机票代订"的本质多为不法分子以盗用他人信用卡的形式购买机票,且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售出。所以此行为一旦被信用卡持卡人发现,持卡人会向银行或航司申请退票退款,返还被盗金额。而购买此票的消费者大概率遭遇临出行前几天,或者直到登机当天才得知机票被退的情况,最终无法登机,自行承担损失。
而所谓的"酒店代订"多数为通过非法盗刷信用卡得来,或企业协议价、会员积分代订和"房卡房",又以海外酒店为重灾区。同理,一旦被持卡人发现并报警,消费者轻则补房费,重则被取消签证,留下盗刷记录,还可能对后续再次入境或办理他国签证造成影响。
不法分子通常以远低于市场价为诱饵,引诱用户上当。消费者看到此类宣传,应首先提高警惕。其次,应优先选择正规途径预订,例如各大OTA平台,或者有销售代理业务资质的代理商。
04 代理维权黑灰产
近年来,各类金融黑灰产手段隐蔽,花样迭出,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生活分享平台、二手交易平台、电商平台等多个渠道以及线下发布推广信息,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尤其在金融借贷领域的贷后管理环节,不少不法分子浑水摸鱼,打着"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等看似专业的旗号,行"代理维权"黑灰产之实。
据媒体报道,黑灰产攻击的明显特征,往往是同一手机号代理不同客户投诉,并同一时间同一业务存在批量进线,话术统一且专业。例如投诉人进线即要求查近两年所有的息费,并要求人员在线为其计算与核对账务,不愿挂断电话。
由于此类行为主涉及金融机构的消保体系、监管信访体系,首先,数量的增加会带来更大的工作负担,更多的人力、物力支出。其次,非正常投诉内容处理并非消保、监管信访设计初衷,因此必然扰乱正常消保、信访管理秩序。最后,甚至会起到"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示范,若通过黑灰产渠道获得利益而没有相应处罚,将助长恶意逃废债的不良之风。
今年年初以来,监管层面也加强了对"代理维权"行为的关注。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应对异常维权指南》《金融领域维权信息网络发布指引》等两项自律规范性文件,指出当维权人确非消费者本人时,从业机构应当要求维权人提供有效身份信息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或者有效机构设立文件)和授权委托书。同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警惕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风险的提示》,提醒消费者因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时,请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渠道提出诉求,不可轻信不法分子虚假承诺。
05 新型套路贷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的《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套路贷是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被害人签订借贷或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肆意认定违约、毁匿还款证据等方式形成虚假债权债务,并借助诉讼、仲裁、公证或者采用暴力、威胁以及其他手段以达到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目的的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概括性称谓。
套路贷长期存在,近期更是"改头换面",以"手机租赁"等隐蔽形式吸引目标群体。据媒体调查,这类新型套路贷的受害者群体主要是90后、00后年轻人,在经济困难时想去贷款,但银行贷款一般周期较长,所以会通过社交平台等渠道寻找一些小的贷款平台或公司,但这些平台或公司其实没有资质。
今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防范"套路运""套路贷"等各类形式诱骗贷款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审慎决定是否需要办理贷款业务;订立合同前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办理贷款前要确认贷款机构是否具备放贷资质;使用互联网网站、应用程序、小程序及其他线上平台时应谨慎操作;警惕"免费""零首付""限时"等营销词汇和宣传套路。
06 不法贷款中介
据媒体消息,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增强自主获客意识,严禁主动向贷款中介机构让渡"金融服务",避免出现贷款中介机构掌控市场主动权、合作业务推高融资成本、风险跨行业传导加剧等问题。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贷款中介黑名单制度,对诱导、帮助借款人违规申请贷款的中介,纳入合作黑名单。
2023年12月29日,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联合七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不法贷款中介风险 规范金融营销行为的公告》,指出不法贷款中介为谋取非法利益,通过帮助借款人包装贷款、提供过桥垫资、泛滥营销等手段,严重危害金融财产安全和金融管理秩序。提示广大市民应警惕不法贷款中介的套路陷阱,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不轻易在贷款中介的网页、APP、小程序上填报"姓名""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
点击下图,可以申请各家银行目前值得申请的好卡,且很多都有既明的独家实物新户礼!
更多内容,点击直达:
要进微信群的,扫码加我拉你。(群内禁止一切广告、推广、链接、助力、人头、返利、机器推销等,发现直接自动踢且永久拉黑并且连坐,另外请勿重复加群,系统会自动踢出重复加群的人)
温馨提示:
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很多人发现收到的消息不及时,路子知道晚了可能就黄了。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收到消息,不错过大路子,请星标置顶本公众号,以便第一时间获取重磅内容!
以下几个公众号每天分享的内容都不一样,都点击关注一下,能获取更多活动攻略路子。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