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然过半,在金融领域的舞台上,银行业的合规动态备受瞩目。
上半年,金融监管持续发力,一张张罚单背后,是对银行业规范经营的严格审视,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敲响了警钟。
罚单数量与金额:整体下降,个别突出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以披露日期为准,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共收到1209张罚单,罚没金额合计约7.36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398张罚单和8.63亿元罚款,无论是罚单数量还是罚没金额,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不过,这种整体下降的背后,仍有个别现象值得关注。
农商行在上半年收到的罚单数量和被罚金额居于首位,共359张罚单,合计罚没2.27亿元。
国有大行的罚单数量虽不如农商行多,但从罚款金额来看不容小觑,例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部分分行因各类违规行为收到高额罚单,其中不乏千万级别的罚单。
从罚单金额量级来看,上半年共披露千万级罚单6张,较去年同期数量有所增加;百万级罚单141张,较去年同期减少45张 。
违规类型剖析:信贷仍是"重灾区"
在众多违规类型中,信贷业务领域无疑是"重灾区"。
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监管机构公布的罚单信息来看,涉及信贷违规的罚单占比较大。
贷款"三查"不到位、贷款管理不审慎、虚增存贷款规模等问题屡见不鲜 。
比如,建设银行曲靖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等被罚款;云南水富农村商业银行因贷款"三查"不尽职、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等问题被重罚 。
杭州银行也因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未按规定监督检查流动资金贷款使用情况等多项信贷违规行为,被开出罚单 。
在公司贷款中,部分行业如房地产行业不良率上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银行在信贷投放和管理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把控不足。
除了信贷业务,反洗钱业务违规、内控管理不到位、支付结算业务违规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多家银行因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报送大额交易报告等反洗钱违规行为受到处罚 。
而内控管理方面,一些银行存在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问题,这反映出银行内部在制度执行和风险管控上还有待加强。
罚单背后的深层思考
1. 精准监管成效初显: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信贷违规类罚单数量大大减少,这并非监管放松,而是精准治理成效的显现。
监管部门不再"大水漫灌",而是更加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针对银行不同的违规行为进行精准打击 。
2. 银行合规短板凸显:农商行罚单数量和金额双高,反映出其在合规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
农商行扎根县域,业务复杂且管理相对薄弱,需要加快补齐合规短板,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
国有大行虽整体实力雄厚,但也存在部分分支机构违规问题,这提醒国有大行要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管控 。
3. 行业发展新挑战: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着反洗钱、反诈、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新挑战。
从罚单中也可看出,部分银行在数据安全问题和数据治理方面存在违规行为。
银行机构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和应用,提升风险研判和防控能力,巩固自身安全防线 。
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的罚单情况,为整个行业敲响了合规经营的警钟。
银行机构应深刻反思,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合规意识,积极应对新挑战,以稳健的经营姿态迎接未来的发展。
监管部门也将继续保持监管高压态势,推动银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