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绍兴,大家能想到的很多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除了近代的鲁迅先生之外,还有先秦到宋朝的文化在这座城市源远流长,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种十分洒脱的生活方式--雅集。
雅集,作为古代文人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于当下,正逐步演变成人们对中国雅文化传统进行聚会式体验的载体。雅集涵盖庆贺、交谊,也涉及品鉴、议论,蕴藏着中国人文的丰富内涵,更似派对与沙龙的融合体 。
历史上最出名的雅集当属兰亭雅集,仅一天便名垂千古,齐名的有西园雅集,当然东山雅集也名列其中,持续数年之久,我们今天要分享的酒店,便和东山雅集以及兰亭雅集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江南林立的酒店森林中,有着数不清风格代表,这跟各朝各代的历史密不可分,但有这么一家酒店,清新脱俗,远离喧嚣,接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他就是东山大观酒店。
很多现代的酒店,为了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效益,其实是一眼看不到设计感的,但是当你进入到东山大观的时候,你能直观的感受到大气恢宏和精细雅致,而且这个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东山大观酒店酒店坐落在东晋名仕谢安隐居东山再起之地东山湖景区,毗邻世界青瓷源头古窑址,也是谢灵运《山居赋》所在地。 而东山大观中"大观"之名,也许于国庆禅寺门前的那幅对联密不可分。酒店获奖颇丰,大大小小的奖项罗列了几十个,几乎占了一面墙的大小,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酒店的品质。酒店以谢灵运《山居赋》为灵感蓝本,通过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诠释"观山、观水、观心"的哲学。建筑依山面湖呈阶梯式叠落:低层公区贴近水面(如无边泳池悬挑于湖上),高层客房抬升视野。房间面积54㎡起跳,部分客房设有观景阳台或庭院,实现"房望山见水"的设计构想。设计团队以东山湖为轴心,将建筑群错落分布于山林水岸间,通过 "借景"手法(如大堂180°落地玻璃观湖、客房推窗见山)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古典园林意境。采用"粉墙黛瓦"的基调,但简化传统雕梁画栋,以极简线条和留白美学突出建筑的结构感。例如,连廊围合的浅水水景观池与锦鲤,呼应水乡韵致;庭院内点缀青松、翠竹、古梅,营造宋画般的疏朗格调。客房命名均出自《山居赋》(如"渐榭""照涧"),150余间客房沿湖而建,面积54-300m²。飞渐榭于中沚,取水月之欢娱,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

![]()
![]()
![]()
![]()
![]()
![]()
![]()
东山大观是我目前看到的酒店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风格最突出的酒店之一,很难想象在酒店的不同客房区域,可以再次营造当人步入回廊竹影,三步见竹节铮铮,五步闻冷香沁骨,十步听流泉漱玉——此刻肉身在廊中徐行,灵魂已在竹梢凌虚。融合传统江南文化与现代元素,宋式村落布局 + 江南园林空间语法 + 晋唐诗词意境。门牌、果盘等细节均融入青瓷元素,呼应"中国青瓷起源地"背景。奢华酒店里面,极少数国际连号酒店有宠物友好,大部分因为设计原因都并未考虑,东山大观酒店这点确实与众不同。大堂后的"天井"可以看出,东山大观的建筑风格以江南传统美学为根基的。"雅堂"大堂吧复刻谢安"东山雅集"场景,以曲水流觞意的临湖茶席,隐喻文人诗酒唱和的传统。
不能体验古人的曲水流觞,晚上这小酌一杯也是不错的。陆羽--唐代"茶圣",其代表作《茶经》深刻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经》被译介至日、韩、欧,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奉其为圭臬。
如果你来这家酒店,除了晚上可以在李白吧小酌,其他的时间不妨来这里品茶小憩,放松下身心。东山风物,体验汉服拍照,穿越时光,留下难忘的图片纪念。
室内外泳池
你会发现酒店的很多文字是中英日多国文字构成,泳池的名字是"扑通",泳池的顶部也做了精心的设计,泳池的配色低调,像青瓷烧制前的素胎,配合泛青色的池水,整个搭配看起来都十分素雅。户外场地
白鹭洲湖心岛:私密自然空间,可举办茶会、团队建设。餐饮服务
| | |
---|
善·中餐厅 | | |
汇·西餐厅 | | |
大观雅席包厢 | | |
雅堂·大堂吧 | | |
李白·酒馆 | | |
早餐,很丰富,种类多,而且不拘于形式,比如黄酒桂花拿铁,你一定要尝试下。自费体验了西餐厅的晚餐,性价比还可以,海鲜类居多,三文鱼新鲜。同很多奢牌酒店一样,东山大观也有自己的"农场"--畦町一畝,我去的时候好像种着一片比较整齐的玉米和其他农作物。酒店特色体验活动不少,除了画舫游湖,皮划艇,环湖骑行,汉服体验等常规活动之外,人文体验是我非常推荐的,比如水上森林之旅--石井水库,千年梯田之旅--覆卮山景区,祝家庄药师寺等等。环湖骑行,环湖有一定的坡度,有一部分时间在爬坡,所以酒店有增加助力的自行车,在爬坡的时候提供额外的动力辅助,环湖骑行体验更佳。圣女果采摘(6月中旬圣女果即将下线,根据时令变化随时而来的是其他瓜果采摘)青瓷博物馆,东山大观酒店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自已博物馆的酒店首家深度融入高端度假酒店的博物馆,位于酒店B1层,面积约2000平方米陈列1000余件越窑青瓷珍品,涵盖东汉至南宋期间完整发展史(甚至更早)。
周围景点,去了石井水库,我个人十分推荐国庆禅寺,太傅祠这里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小白鹭,下图中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就是小白鹭(幼崽),因为怕小白鹭受到惊吓,所以无人机的图片不是很清晰,距离较远。白鹭偏好水质清澈的浅滩区域,对溶解氧浓度要求严苛(需>5mg/L)。其活动范围集中在海拔500米以下的河流、湖泊及稻田,特别钟爱芦苇丛密度>40%的生境。所以一般有白鹭的地方可以默认生态都非常好,也同时非常的宜居。
这里的一大优点是可以露营,可以最大程度的接近自然,同时这里在清晨的时候拍照十分出片,早上水面上的雾气将散未散之际,宛如仙境。图片来自于绍兴文旅发布
另外我推荐的地方就是国庆禅寺和太傅寺。
国庆寺静卧绍兴上虞东山景区,占地9152㎡(≈9个篮球场),是上虞现存规模最大、工艺最精的古寺。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咸康八年(342年),比杭州灵隐寺早诞生近900年,唐宣宗钦赐"国庆禅院"金匾,明清木构主体至今犹存。寺内现存4.8米高金身佛像、明代古梅、唐代诗人题诗石刻,堪称"江南木构活史书"
这里曾是谢安隐居22年的"东山别墅",他出山挽救东晋后,将宅院捐作寺庙,开创"舍宅为寺"先河。寺旁太傅祠与衣冠冢由青石松柏守护,见证谢氏家族从"渔弋山水"到"淝水之战八万破百万"的双面传奇。山门对联"托迹山水得真趣,放怀天外极大观"正是谢安隐居时的心境写照,至今仍是打工人的精神解药。
一个承载浓厚历史底蕴的酒店并不多见,一家有博物馆的酒店并不多见,一家酒店能让你回忆起历史上无数的瞬间的酒店更不多见了,这种酒店大概率也只能出现在江浙的富庶地区了。当酒店成为文化媒介,睡进东山湖不只是度假,更是与王羲之赏同一片月,和谢灵运听同一声鸟鸣——这或许是中国人才懂的浪漫。仿佛这就是盛夏小时候最期待时光,晚饭后切一个冰镇的西瓜,无忧无虑的在屋顶的凉席上躺着,月亮初升,蓝黑色的夜空点缀着点点星光,大人们在闲聊着家长里短,但是这些都跟我没有关系。雅集始于先秦贵族宴饮,成于汉代宫廷文人聚会,兴于魏晋山水雅集,盛于唐宋艺术融合。其核心始终是文人在自然或园林中追求精神自由与审美共鸣。兰亭雅集(353年)作为分水岭事件,标志着雅集从政治附属转向纯粹的文化实践,深刻影响了东亚文人的聚会传统雅集,作为古代文人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于当下,正逐步演变成人们对中国雅文化传统进行聚会式体验的载体。
雅集,兼具交流交际、联络慰藉之能,亦含游戏游乐、消遣休闲之意。它是文学与艺术领域里即兴的品评与发想,更是形式和情境层面的同乐与共兴。其间,既有娱情悦性的轻松,也有脑力激荡的深刻;有心领神会的默契,亦有灵机闪现的惊喜。诗文联句、书卷画作,还有琴曲棋谱,雅集为后世留存下无数奇思妙想、回味无穷的篇章。
雅集涵盖庆贺、交谊,也涉及品鉴、议论,蕴藏着中国人文的丰富内涵,更似派对与沙龙的融合体 。
每一场雅集,皆有其缘起。春分、立夏、中秋、冬至等岁时节令自不必说,花木生辰、友朋离别等,也都能成为雅集的由头,有事有物,有情有景。迎来送往、接风饯行、百花生日、金石祝寿,皆为借题发挥的佳话。传统雅集,在茶酒相佐之际,往往也有声色相伴,丝竹管弦、轻歌曼舞。文人们填词拍曲,持箫横笛,人乐相融,物我两忘 。
兰亭雅集: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邀谢安等42人于会稽山阴兰亭举办集会,行"曲水流觞"之戏,即兴赋诗37首,并诞生《兰亭集序》。此举将雅集场所从宫廷园林转向自然山水,强调"以景入诗"的审美体验北宋王诜"西园雅集"汇聚苏轼、米芾等大家,吟诗作画、品茗论道,被李公麟绘入《西园雅集图》,成为后世模板东山雅集,在历史上也留有其名,谢安主持,持续数年。发起人谢安,参与者王羲之、许询、支遁、孙绰等,主要性质长期性文人沙龙(持续数年),融合治国方略探讨与山水清谈
发起人王羲之,参与人谢安、孙绰等41人,主要性质节庆性修禊仪式(单日),以祈福赋诗为核心
谢安青年时拒绝出仕,隐居会稽东山,表面是"渔弋山水,吟咏属文"的清谈名士,实则构建顶级人脉网络,359年其弟谢万兵败被废,谢氏濒临政治边缘化,谢安被迫结束隐居。
时间线:
投桓温(360年):屈就桓温司马,以柔克刚化解杀机(王坦之手版倒执时,谢安谈笑自若)
控中枢(373年):桓温死后任尚书仆射,推行"荆扬平衡术"——留桓冲掌长江中游兵权,自控下游,避免内耗
练北府(377年):命侄谢玄组建北府兵,招募北方流民悍卒,打造谢家私军
383年前秦苻坚率87万大军南侵,东晋仅8万兵力。谢安临危受任征讨大都督,以"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之计,于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后(385年),谢安因救国之功被晋孝武帝封为"太傅"(三公之首,帝王师),总揽军政大权,太傅位极人臣,却遭孝武帝猜忌。谢安主动请镇广陵,不久病逝,临终仍念"东山吾久不归矣",最终魂归绍兴东山。
5、陆羽和绍兴的交集
陆羽于大历八年(773年)随大理少卿卢幼平赴会稽山祭祀,期间考鉴兰亭遗址古桥柱,并系统考察越州茶园分布、土壤特性及制茶工艺。
在剡溪(今嵊州)与文友朱放共游,品鉴当地茶叶,作诗《会稽东小山》:"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记录越中山水与茶境交融之美。
《茶经》中的越茶评价
陆羽在《茶经·八之出》明确评定:"茶,越州上",将越州列为全国第一等产茶区;同时盛赞"越瓷青而茶色绿",指出越窑青瓷与绿茶汤色相得益彰。
他特别推崇日铸岭茶(今绍兴平水),称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推动日铸茶成为唐代贡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